100块约3小时上门_快餐200带吹电话号码_附近约100块一小时

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等离子体所在托卡马克人工智能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6-25 08:28     来源: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托卡马克 人工智能
近日,等离子体所EAST大科学工程团队孙有文三维物理课题组在托卡马克人工智能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该团队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成功开发了针对关键物理现象的智能预测与识别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以“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tokamak plasma confinement states (L-mode ,ELM-free H-mode ,and ELMy H-mode) with Multi-Task Learning Neural Network”和“Interpretability analysis and real-time prediction of locked mode-induced disruptions in EAST”为题,发表于核聚变领域核心期刊Nuclear Fusion和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由王辉辉副研究员协助指导的博士生邓郭洪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在未来的大型聚变装置(如ITER)中,等离子体大破裂因其瞬间释放的巨大热能和磁能,被视为对装置安全运行的最大潜在威胁。因此,建立可靠的破裂缓解系统(DMS)至关重要,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能对大破裂(“锁模”现象是导致大破裂最主要的诱因之一)进行精准、及时的预测。除了避免灾难性的破裂,实现对等离子体运行状态的精确、智能识别与控制,是未来聚变堆实现高性能稳态运行的另一核心问题。高约束模(H-mode)是ITER的标准运行模式,但其伴生的边界局域模(ELM)可能对偏滤器靶板造成过高热负荷,对其自动及时识别是未来聚变堆走向智能控制的重要一步。

课题组在锁模破裂预测研究中,采用了“前置可解释性”(ante-hoc)机器学习方法。该方法利用决策树(Decision Tree)模型内在的透明性,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团队开发的“可解释性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高达0.997,并成功揭示了导致锁模破裂的关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为满足真实实验需求,团队进一步开发了“实时预测模型”,实现了94%的成功预警率和平均137毫秒的预警时间,足以满足ITER对破裂预警的需求。这一研究不仅能够为EAST提供可靠的破裂预警,更通过可解释性分析,为深入理解破裂物理过程提供参考。

在另一项关于等离子体约束状态自动识别的研究中,课题组创新性地采用了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MTL-NN)。该方法巧妙地将运行模式识别(判断处于L-mode或H-mode)和边界局域模(ELM)探测两个紧密关联的物理任务融合到一个模型中进行协同学习。通过共享网络层,模型能够实现任务间的相互纠错,显著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为降低信号噪声干扰,模型以物理定标率中的标量参数作为输入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多任务学习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6.7%,相比同一数据库下的单任务模型提升了3.6%。这一成果为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运行状态提供了一种高效、精准的实时“诊断仪”,是发展先进等离子体反馈控制系统、实现高性能稳态运行的关键一步。

以上工作得益于EAST大科学装置团队成员间的共同协作。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解决核聚变关键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不仅对EAST装置未来的高效运行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也为ITER的智能控制和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和技术储备。目前课题组正在深入开展多种物理过程的人工智能集成控制。相关研究受到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B、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图1.一次放电实验中的锁模破裂预测及模型预警的决策路径

图2.锁模破裂模型各特征的重要性排序

图3. 用于等离子体约束状态自动识别的多任务学习神经网络结构图



推荐阅读

经合组织核能机构:全球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态势向好但存挑战

经合组织核能机构最新版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仪表板显示,截至2025年2月,全球对SMR兴趣浓厚,有51个SMR设计处于预许可或许可流程中,开发商与场址所有者间开展了85场积极讨论。(图片:OECD NEA SMR 仪表板)美国国家能源局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仪表板列出127种SMR设计,较上一版98种有所增加。自2024年版以来,获至少一项资金来源或承诺的SMR设计数量增加81%,目前有7种设计正在运营或建设中,大量项目有望实现同类首创部署。(图片:OECD NEA SMR 仪表板)... 2025-07-25

原子核质量测量揭示新质子幻数出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首次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发现在硅-22中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相关成果于7月2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当原子核的质子数或中子数为2、8、20、28、50、82、126时,原子核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被称为幻数。20世纪40-50年代,物理学家梅耶(M. G. Mayer)和简森(J. H. D. Jensen)等... 2025-07-25

一代光源四代光源接力 只为“跑”出更多好成果

目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15条光束线站已全部出光,一期工程将于2025年年底完工并启动试运行。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第二十九届用户学术年会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用户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HEPS工程总指挥潘卫民介绍了这一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供图)研讨会上,BSRF、上海光源及中国散裂中子源等装置的相关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过去一年的运行和开放情况。用户代表也分享了科研成果,并提出了未... 2025-07-24

我国科学家给快中子射线戴上“高清眼镜”

给快中子射线戴上高清眼镜,让它看得更清楚。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透明玻璃材料。该材料能显著提升快中子成像的清晰度,使其达到当前报道的世界最高水平,从而为大型设备体检技术带来革命性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快中子射线能量高、穿透力特别强,是探查飞机发动机、航天部件等大型设备内部结构和隐蔽缺陷的利器。但是,它拍出来的照片清晰度一直上不去,就像... 2025-07-24

核能安全所提出超稀溶胶中实现高稳定SERS定量检测新方法

近日,核能安全所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在超稀溶胶中通过溶剂洗涤和氯离子取代制备清洁开放悠悠球形纳米颗粒的新策略,实现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定量检测。该成果以"Clean and open yo-yo-shaped nanoparticle with large and sensitive hot sp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in ultra-dilute colloids"(基于清洁和开放空间纳米结构的SERS定量分析)为 2025-07-24

阅读排行榜